邮箱: @ 密码:
>> 社员风采 >> 院士风采
厉害了 卢柯 刘忠范!
发布日期:2017-04-01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

日前,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授牌仪式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行。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卢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纳米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忠范等6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领衔工作室被授牌,并颁发杰出人才入选证书。

科学家工作室作为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的特殊支持政策,有别于传统的项目制科研资助模式,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方式,聚焦前沿、突出高端、合理布局,同一研究领域一般只支持一人,不搞大规模申报。对入选科学家从事的战略性原创性研究进行特殊支持,充分体现“资助人而不是项目”,即以杰出科学家及其研究团队为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首席科学家自组团队、自主管理、自由探索、自我约束,以促生具有原创性和国际突出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促进基础研究若干重点领域形成国际“领跑”优势,提升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主动担当 舍我其谁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联组会讲话中,希望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不断增加知识积累,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攀登创新高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科院院士、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在代表九三学社中央所作大会发言中说:“1986年3月,九三学社前辈王淦昌、陈芳允等科学家建议国家跟踪研究国外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党中央果断决策,启动实施了“863”计划。30年后,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不仅实现了对战略性高技术的跟踪研究,而且在一些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还很不相称。“

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人才队伍规模、结构和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不足,成为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

2012年9月启动的“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是与“千人计划”并行的国家人才工程,旨在支持本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此计划体系由三个层次、七类人才构成,第一层次即为杰出人才,计划支持100名研究方向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从事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具有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本土人才。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卢柯

“科技工作者作为科学技术前行者和开拓者,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继承者和传播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历史责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很荣幸人选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希望通过国家稳定支持,让我的全部精力专注于科技创新,瞄准一个长远目标,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高水平创新研究。“卢柯说。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刘忠范表示,党和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巨大鼓舞。我们要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担当精神融入自己的骨子里和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刘忠范说:“打造未来石墨烯产业的基石是我团队的中国梦,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是实现这个中国梦的重要抓手。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的正式启动为研究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我们充满期待。”

创新创造  尽展其长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是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2016年,中共中央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人才领域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目前,一些单位的科研人员写规划、申项目、争经费、发论文、报奖励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给科技领域带来不正之风。为了破除这一周而复始的“怪圈”, 此次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堪称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的重要举措。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明确,将统筹国家现有科技、人才计划政策资源,建立明确支持渠道,强化长期稳定支持,营造潜心研究环境,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除国家委托的重点工程项目外,逐步实现首席科学家和课题组长不再申请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

按照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建设方案,支持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5年一个周期,连续支持2—3个周期,每个周期支持经费一次性核定,按年度拨付。二是团队支持。科学家工作室在技术支撑人员、行政服务人员、青年人才项目绿色通道、研究生名额等方面都享有更大自主权。三是科研管理。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赋予更大人财物支配权。四是提高薪酬待遇,探索年薪制、协议薪酬制、特别补助等分配和激励方式,提高首席科学家及团队成员的薪酬待遇。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纳米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忠范

刘忠范认为,科学家工作室应该勇于探索既符合科学精神,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学术评价体系、经费管理办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引领创新型的学术文化土壤建设。“科学家工作室是科研试验田、是科研特区,对于科学文化土壤环境的改善十分有益。”刘忠范说。

“30年来在科研一线工作的工作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卢柯说:“目前,许多科研人员陷入写规划指南、申请项目、争取经费、发表论文、申报奖励的周而复始循环中。期待科学家工作室能够在改变这一现象上有示范作用,通过稳定支持一个出色的研究团队,真正稳住一批优秀科学家,让他们静心工作。” 卢柯认为:“科学家工作室作为一种新的科研资助机制的探索,也是一种新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将深远影响科研行为和科研文化。”

九三学社的科学达人

16岁上大学,25岁获博士学位,28岁被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聘为研究员,36岁被任命为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8岁当选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41岁成为美国《科学》杂志创刊以来首位担任评审编辑的中国科学家……

卢柯认为自己并非什么神童,只是花足够耐心与时间去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屏蔽纷繁的外界诱惑,科研已经成为兴趣,成为享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卢柯说,有了兴趣第一要素,坚持与勇气便是接下来科研路上的两个重要伙伴。“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因此就需要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勇气。科研是一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事儿,选择了科研,就要放弃其他一些东西。所以,最大的痛苦和挫折,其实是来源于自己。”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卢柯

“表面纳米化”技术是卢柯研究组最引以为傲的成果之一。他们开创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方向,但研究过程曾让他备感煎熬。自1997年到2003年,全世界或许只有卢柯一个组在做这项研究。虽然初步实验证明该技术具备可行性,但在其他人眼中,“表面纳米化”等同于“不可能”3个字。“最痛苦的不是说服别人,而是连说服自己的学生都很难”研究方向无人认可,国外同行嘲笑其“没有新意,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但就如其坚定选择了科研一样,他认为只要自己想清楚,并且想法经分析后是可行的,就应该坚持下去。卢柯的坚持得到丰厚收获。去年10月18日,《科学》杂志发表了他们取得的最新突破,在金属镍中发现了具有超高硬度和热稳定性的纳米层状组织。同期发表的评论认为,这一成果“非同寻常”,将为“各类工业制造的基础研究与潜在的技术应用打开新视野”。这是利用表面纳米化技术做出的又一项重要成果,也是在表面纳米化研究方向上他们发表的第三篇《科学》论文。

卢柯认为,好的科研体制不但要出好成果,更要出好人才。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成为机制创新试验场。建立之初,卢柯与研究所领导层决定,在实验室取消论文发表奖励,年底考评采取研究部主任讲一个科学故事的方式。“所谓科学故事,就是讲述科学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什么进展。而且不是每个人每年都要讲,如果你今年觉得尚未准备充分,可以明年甚至后年再讲。”卢柯说,故事的后边就是学术问题,如果不花足够时间研究,很难有深的理解。即使一些新领域起初会有很多新现象,但深入研究下去也需要很长时间。“其实解释一个发现比发现本身更难,这是科研最难的环节之一。能够解决一个问题,比发表多少文章要好得多。”当论文发表不再成为奖励指标,研究人员们为了能把故事讲完整,反而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科研中。卢柯在实验室搭建了一个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实验设备集中管理,实验室内的学生、研究人员免费使用。“做科学研究的人要有能力判断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同时保证你测量数据是准确无误的,这就需要充分的实验测量,实验设备免费使用为此提供了保障。”卢柯每年都会从经费中拿出很大一部分用于公共技术平台维护与发展,实验室内的各个研究部也因此拥有更为方便顺畅的科研交流合作平台。近两年来,实验室论文引用情况一直在该领域名列前茅。在这样的氛围下,卢柯带领的研究组成了最“耐得住寂寞”的人。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纳米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忠范

刘忠范上世纪80年代东渡扶桑,先后在日本横滨国立大学、东京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90年代初回国,在北大建立光电智能材料研究室(后更名纳米科技中心),现已成为国际知名低维碳材料研究基地。1994年,刘忠范申请科技部攀登计划B“超高密度光子—电子型信息存储材料研究”项目。他为中国纳米发展勾勒出三部曲:科学、技术和工程。要向两头进军,一头是解决纳米中的大科学问题;另一头是纳米技术产业化问题。刘忠范发展低维碳材料的化学气相沉积(CVD)生长方法学,建立精确调控碳纳米管、石墨烯等低维碳材料结构的系列生长方法,发明碳基催化剂、二元合金催化剂等新型生长催化剂,提出新碳纳米管“气—固”生长模型,首次将有机小分子自组装概念拓展到准一维碳纳米管领域,实现碳纳米管在各种固体表面有序组装,并开拓碳纳米管电化学和基于扫描探针显微技术针尖化学研究方法。

刘忠范的研究团队从最初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个人。2006年,刘忠范带领“表界面纳米工程学”研究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011年连续第三期获批。刘忠范在人才培养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培养的弟子绝大多数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从事科研工作。

刘忠范领衔的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是国际具有代表性的石墨烯材料研究团队之一,在大单晶畴区石墨烯、超洁净石墨烯、超平整石墨烯薄膜材料制备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致力于发展面向未来石墨烯产业核心技术,发扬工匠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做点真正有用的东西。”刘忠范说。当年的碳纤维只能做钓鱼竿。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今天的碳纤维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支撑材料。刘忠范利用独有生长技术实现石墨烯材料与传统光纤的完美结合,在特种光纤、电光调制器、光纤传感器以及生物成像领域有着广阔应用前景。他还致力于将石墨烯材料应用于第三代半导体照明产业,发明的绝缘衬底上石墨烯薄膜的直接生长方法使得低成本、高性能LED器件制备成为可能,有望成为下一代半导体照明核心技术。“打造未来石墨烯产业的基石是我团队的中国梦。” 刘忠范充满信心地说。

卢柯说:“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实践中,用自己微弱的知识之光,照亮周围的一片区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1名九三学社社员,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既要做好本职工作,还应当肩负起参政议政责任。”刘忠范表示。

谈到科学家工作室,“1人能抵5个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的比喻很恰当。

首批6名科学家工作室,九三学社科学家占1/3。厉害了,卢柯、刘忠范!厉害了,九三学社!(穆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