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 密码:
>> 社员风采 >> 两院院士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已故
张伯声
发布日期:2017-07-24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

张伯声(1903年6月23日—1994年4月4日),又名遹骏。出生于河南荥阳。构造地质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四、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张伯声的祖父半农半商。父辈兄弟五人,除三叔随祖父经商外,其余都以教师为业,兼事农耕。父亲张铭宸,为河南省议员,南阳中学监督;母亲杨氏,终生为农。张伯声为长子,有两个弟弟。他幼年就学于农村,经常参与农事,深知农民疾苦,受当时新思潮影响,决心学好西方科学技术,为民众服务。1913年,进荥阳县城高小学习,喜爱自然地理。1917年考取开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同年进北京清华学校学习。1926年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在威斯康辛大学化学系学习,后又转入芝加哥大学。1928年获化学学士学位后,又考入芝加哥大学地质研究部。随后又转入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在地层古生物学方面得以深造。1930年回国。同年,到焦作工学院任地质学教授。1933年任河南大学教授。1936年任北洋工学院教授。1939年兼任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教授、系主任。1951年起,历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兼岩矿教研室主任、中国区域地质研究室主任、西北大学教务处长、副校长等职。1980年以后任西安地质学院院长、名誉院长及地质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声曾任中国地层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陕西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及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伯声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九三学社西安分社副主任、主任委员。

张伯声长期耕耘在教育园地,数十年为祖国培养地质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3000余人,他们大多成为冶金、煤炭、工程建设、石油、地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领导干部。在执教期间,他还致力于地质科研及实践,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为国家地质学理论和矿产事业做出特殊的贡献。

张伯声院士的地质科研及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是地质矿产工作。1950年夏,张伯声经过考察发现了全国著名的两个大型沉积矿床:巩县铝(铁)钒土矿和平顶山煤矿。这两个大型沉积矿床的发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放初国民经济恢复做出了贡献。

第二是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抗日战争期间,张伯声在陕南发现前人把汉中—西乡一带出露的大片花岗岩定为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基”有误,并在论文《陕西汉中区之前震旦纪地质》中做详细论述,重新确定了这里的构造性质。这对中国前寒武纪研究及这一地区的经济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1950年,他在嵩山南麓首次发现太古界杂岩和元古界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面,并命名为“嵩阳运动”。这个名称一直被地质学界所沿用。

第三是对第四纪地质与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张伯声在1956年黄河水利资源调查中,根据黄河流域每个盆区的黄土分布各有一个统一的最高线的现象,提出“黄土线”的概念及对黄河河道发育历史的新看法,为第四纪地质及水文工程研究辟出新径。

第四是有关地震地质的研究。张伯声在60年代创立了“镶嵌构造学说”,提出整个地壳是由一级套一级的地壳块体同构造活动带镶嵌起来构造的原理。他用波浪镶嵌观点,分析地震活动规律,发表《地震同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关系初探——兼论陕西地震趋势》和《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同中国的矿产和地震的关系》的论著,划分了中国地震网络,指出地震活动基本上是在两组斜向构造带内,周期地、交互地做跳动式迁移的规律,为地震预报预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第五是创立了波浪镶嵌构造学说,被誉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之一,这是张伯声对地球科学最重要的贡献。

张伯声从事地质教育和研究事业60年,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90余篇(种)。1986年,他又负责编制了1∶500万《中国波浪状镶嵌构造图》。由于对中国教育事业和地质事业的卓越贡献,他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模范共产党员。1989年张伯声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教师。

张伯声一生以“天行健,自强不息”为座右铭,长期奋力拼搏,潜心求索,勇于开拓。他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治学精神,成为后辈学习的榜样。

主要论著

1张伯声,镶嵌的地壳,地质学报,1962,42(3):275~288。

2张伯声等,中国镶嵌地块的波浪构造,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1,地质出版社,1978。

3张伯声,中国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科学出版社,1980。

4张伯声、王战,从地球演化的波浪性提出一种前寒武时代划分方案,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83,7(1):1~7。

5张伯声,我是怎样提出“波浪状镶嵌说”的,河南日报,1984年7月18日。

6.张伯声,张伯声地质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李侠、张伯声,山西地震,1985,4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