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 密码:
>> 新闻集萃 >> 九三访谈
王志珍副主席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科技发展自主创新话题与网友进行交流
发布日期:2009-01-21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办公厅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

1月21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科技发展、自主创新等话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这里是人民网强国论坛,强国论坛系列访谈“对话民主党派”已经进行了三期,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好评,今天我们的访谈进入第四期,这期的主题是“科技创新”,在这里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女士,王主席您好。欢迎您来到强国论坛做客。在我们的访谈开始前,请您先和广大网友朋友打个招呼。

[王志珍]人民网的网友们,大家早上好。

[主持人]我们的话题还是从九三学社谈起。谈起九三学社,好多网友都表示,觉得它像一个知识分子组成的党派。一说起九三学社,网友们都会想起“民主”、“科学”这些词。但是真要谈起九三学社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成果,可能广大网友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这里想请王主席给我们做一个介绍。

[王志珍]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的一个政党。这个政党,我们叫学社,学术的性质比较强。我们这个党派和很多民主党派一样,是在抗日战争后期成立的。应该说,在1944年的时候,抗日战争胜利的前一年,一些科技界的高级知识分子倡议了一个民主科学座谈会,主要是发扬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以民主和科学为宗旨的,所以它有非常强烈的五四运动的色彩。因为五四运动是“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到了1945年的时候,毛主席到重庆国共谈判,那时候很多民主人士和主席一起商谈国事,这时候得到了毛主席的鼓励,毛主席说,你们要把这个座谈会搞大,搞成一个永久性组织。所以1945年的时候就把它改成九三座谈会,“九三”这个字哪来的呢?是因为1945年9月3号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及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胜利,9月2号是日本签订了投降书,但是真正生效是在9月3号,所以我们把9月3号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作为九三学社的名字,就叫九三座谈会。真正成立是在1946年5月4号,就把它改成九三学社,就是因为参与的这些人多半都是我说的科学技术界的高级知识分子。所以学社更有一些学术性意义在里面,所以,这样就成立了九三学社。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五四运动时期受的影响很多,我们的宗旨是民主、科学。现在这个宗旨有没有发生变化?

[王志珍]没有变化,我们还是遵循民主和科学。当然我们现在讲爱国、民主、科学。特别是现在,我觉得中央提出一切都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所以我们这个“科学”还是很好的。实际上现在九三学社作为一个参政党,不是一个学术组织,所以,我们是参政议政,我们是参政党,共产党是执政党,对于民主党派来讲,我们要接受共产党领导,而且要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但是我们非常积极地参政议政,因为中共中央经常会和我们民主党派的高层同志进行直接的交换意见,有重要的事情都给我们介绍,我们可以非常自由地向中共中央反映我们的意见。这是经常性的。这是一种。还有一种主要是政协。政协有全国政协,还有地方政协,所以社员可以通过各级政协会议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意见。平常还有各种渠道,都可以通过民主党派发表自己对国家建设的意见。

[主持人]王主席把民主党派怎么参政给我们也介绍了一下。但是网友也很感兴趣,九三学社和其它的民主党派相区别的在参政议政这方面要发挥什么样的特色,承担什么样的职责?

[王志珍]我们国家有八个民主党派,其实这里面也有很多很有趣的历史上的故事。每个民主党派的成立、发展,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所以,八个民主党派都有自己的特点。九三学社主要是科学技术界。所以,我们九三学社的参政议政的特点,除了国家整个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外,我们特别关心的或者比较着重的参政意见还是在科学技术领域当中。 我可以举一些例子,我们近几年在全国政协的发言,作为九三学社界别的发言,比如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培养我国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比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自主创新环境,等等多半都是在科学技术领域。

[主持人]这样我们网友就很清楚了。我们注意到去年九三学社中央成立了一个课题组,王主席担任了组长,这个课题组是促进科学发展和自主创新。请您对当初成立这个课题组的目的、初衷给我们做一个介绍。

[王志珍]刚才讲到我们在全国政协作为九三学社界别的发言,多半是在科学技术领域当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国家一再提出科技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这次在全国科学技术奖的颁奖典礼中,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发表了重要讲话,都谈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重视科学的话,那是没有前途的。所以,科学技术对我们国家的发展,特别是这个新世纪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所以共产党一直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它的支持,作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九三学社主要是科学技术界的中高级知识分子,很自然地我们会把这个问题作为我们参政议政的主要内容。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先生特别对我们提出要求,尽管我们做了很多调研,也提了很多意见,但是不能年年谈,我们年年谈,但是每一年都必须要有更新的、更好的、更加切合实际的观点。我自己觉得我们参政议政,就是不但要发现问题,还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实施的方法。这样参政议政的意义和价值就更大。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做非常深入细致的、与时俱进的调研。我们成立了以促进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为主题的参政议政课题组,这个课题不是一年,而是有一个五年计划,而且九三学社的几位副主席都是副组长。整个问题分四个课题,为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管理、科技人力资源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这样四方面的参政议政研究。五年计划四个课题,分别由这几位副主席负责。2008年的主要工作是设计了一个科技和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与对策的调查问卷。主要是由冯培恩副主席设计,经过九三学社中央和地方多次来回交流沟通修改,最后定下了这么一份问卷,因为问卷的设计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所以我们请零点公司帮助我们设计,现在经过大概半年的时间,最近已经把问卷全收回来了,有七八千份问卷。春节以后,我们马上就会进行数据分析。我们觉得通过问卷听取广大九三学社社员以及其他有关的知识分子对科技和教育现状和对策发展的心声,我们相信可以通过分析得到一些更好、更加全面、更加真实的意见,能够对九三学社中央在今年的人大政协两会上的发言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也为我们在今后进一步的参政议政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根据。

[主持人]我们也期待着这样的结果。看来九三学社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九三学社在科技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涌现许多优秀人才,但是目前从国家的层面来讲,我国的科技创新还存在人才瓶颈的问题,大家都能感觉到真正的人才很少很缺。我这里有一组数据,是1994年到2004年的。在SCI上发表的论文,我国在总量上在全世界排名第九,但是有40%的文章都没有被任何人引用过,就是发表过没有被世界注意过。您认为这种现象的症结是什么?

[王志珍]关于人才问题,我想应该样来看。总的来说,因为我自己是在中国科学院一线的研究人员,所以我对这方面还是有一些切身体会。我从上世纪60年代毕业到现在,几乎半个世纪了。对科学院和大学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通过“文化大革命”以后,我们的人才的确有一个断层,有一个缺口。但是这些年以来,我想基本上人才的交接是非常顺利,或者说是非常好地完成了。可以看大学教授和科学院的教授级研究员,基本上都是年轻人,而且他们绝大部分在科学院或者在一些比较大的大学里面的教授,基本上全部是在国外得到过不同程度的训练,有很多是在国外拿到博士学位的。这样的话,人才的交接已经完成,这一点是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的。因为有一段时间,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时候,我们非常担忧,觉得青黄不接了。但是这10年来,我觉得情况令我们非常欣喜。关于论文的问题,应该说基础研究的成果体现主要是靠科学论文,但是一些应用研究或者说一些其它的开发的研究,主要是要看它的产品,看它是不是符合市场需要,是不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的发展,能够对这些发展做出非常具体地贡献就是最大的贡献。因为基础研究不可能今天做出的成果明天就可以去运用,就可以变成产品了,这当中要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从比较短的情况来看,它需要用论文来判断,你的科学论文的价值怎么样。这是一个问题。讲到论文的问题,有很多话要说。现在大家都说SCI,SCI是一个科学引文的缩写。最早的时候,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前是非常闭塞的,中国科学家的论文都是发表在中国自己的杂志上,即使你有非常好的科学发现,但是国际上的科学家并不能了解你,因为他们得不到我们的中国杂志,甚至你拿到了也看不懂,一般情况下他们是看不懂中文的。我现在讲的是基础研究,必须要走向世界,必须要在世界之林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像运动员一样,我一说运动员大家都能理解。运动员打球要到国际上去打,跑要到国际上去跑,刘翔的纪录才能被国际上承认。如果仅仅是在中国的跑道上跑的话,我想不一定能够得到国际的承认。国际的基础研究也是这样一个情况,必须要和国际上的科学家进行交流,得到你国际同行、国内同行的承认,你的成果才被承认。 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就是你的论文可能需要发表到国际的杂志上去,这样才能和大家交流。但是我说这个话,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要在自己国内的杂志上发表,尤其是现在,我们和国际上越来越接轨,我们国内的杂志也已经可以到国际上去,有很多也是拿英文发表的。但是总的说来,那时候有一个历史的演变,改革开放以后,更多的就可以到国际上去发表。最早我记得是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后来我们科学院的周光召先生也提倡我们要和国际交流。大家有了这样的一个共识,就是我们的基础研究必须要到国际上去。中国最近这些年来在国际上发表的文章,大幅度上升。那条曲线可以说是一直往上升。您刚才说的是1994年到2004年,实际上现在最新的是1998年到2008年,这个数据也已经出来了。中国的论文总数已经从第九位上升到第五位了。所以这个上升速度很快。前面是美国、英国、日本、德国,下面就是中国。 论文数很大程度上升是一件好事情,我认为你有数量才会有质量,首先要有一个数量的基础。但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讲,我们绝对不能满足于数量,我们要成为科学强国的话,论文的质量必须要非常好。我们现在要对我们自己有这样的要求。实际上在中国的论文数已经上升的趋势很明显的时候,国内的很多科学家都提出来。我记得1978年以前就提出来,现在我们要大大地注意我们的论文质量了。所以现在我觉得,最近这一两年,至少科学院、大学的研究者已经非常注意这一点,就是我们提高一些论文质量,而不是短平快,发发一些论文充充数,现在连我们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要求,不愿意发一篇小文章,而是希望能够做出真正好的贡献,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论文。所以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有这个共识。但是客观情况也存在,就是发展总会有一个过程。中国创造的已经是奇迹了。但无论如何,它还是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的数量现在直线上升的情况下,我们的质量还不够。

[王志珍]我们的引用可能现在大概是第10位,过去是二十几位,现在也已经提高了,但是我们对自己有要求,我们这些科学家对自己都有要求,我们希望更好一点。所以希望我们更好的话,首先要认识到我们的现状是什么。一篇论文看它好不好,首先是看它发表在什么样的杂志上,如果发表在高档次的杂志,这只是第一步,说明你有一个比较高档的杂志承认你的文章,接受你的文章,来给你发表。但是还不表示你的每一篇文章,因为这只是说明这本杂志的水平,还不能说明你这篇文章的水平。所以你这篇文章的水平还要看国际同行对你文章的引用率如何。如果大家非常关注你的文章,你的文章一发表,大家一看到,而且非常注意,认为你的价值很高,在我以后的研究过程当中,我就会引用你的文章。如果我认为你的文章没有什么意义,我就不会引用。所以引用率非常说明这篇文章的水平的。世界上每发表一篇文章的引用率大概是九点几次。如果是非常好的、强的国家,像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甚至一些很小的国家,比如说瑞士、瑞典、荷兰、丹麦,他们的国家小,他们发表论文的数量、体量小,但是,他们的质量非常高。他们每篇论文被引用的数目都是都是10次以上。我们因为体量大,所以我们的论文总数很多,可以到第五位,但是我们每篇引用的平均数只有四点几次。所以这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我们要把这个数字提高,就说明我们的论文质量在提高。当然任何数字的统计,只是反映了这种趋势,不是绝对的。我可以举例子,诺贝尔奖获得的最初创新的文章,不是发表在现在大家最最热门的所谓《自然》、《科学》、《细胞》那几本杂志,而是发表在很小的杂志上,但是却是最最具有原始创新的,而根据这些小文章,他得了诺贝尔奖,这样的例子也不是一两个,也是有的。所以我刚才讲的这些都是统计上的问题,反映一个趋势,但不是绝对的。

[主持人]王主席刚才讲的这个可以理解成大家去参加奥运会比赛的有很多,但是是否拿奖还要看具体的情况。

[王志珍]我们希望我们有一些非常好的原始创新的东西,就是一些能够对我们的自然科学发展留下痕迹的,或者是能够有开创性的工作。将来在中国的本土上。现在像香港、台湾也都做得非常好。我们希望整个中国都能做得非常好。

[主持人]王主席,您认为人才的标准应该怎么衡量呢?

[王志珍]我刚才讲了,我们国家的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现在有很好的形式,特别是最近几年来,这个情况就更加好一点。我想你一定注意到,今年中央有一个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有一个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我们的留学生从1978年以后,这30年当中有自费的、有派出去的,都不止100万了。回来的人大概是差不多20%。1979年初我到国外去做访问学者,到了德国、美国,看到的华人多半是从台湾去的,我们大陆去的很少,但是慢慢的就越来越多。我说这也是一件好事情。近10年来,留学生大量回国,这是一个更好的事情。他们学成归国。近5年来,这个情况又发生变化,已经不是博士后,而是已经在国外拿到了教授以上职称的,训练有素的,而且能够完全独立工作,并且在工作上非常有成就的一批年轻人已经回国。最近这一两年,已经有美国一流大学的正教授开始回国了。我想大家在网上也都知道,比如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院、北京大学的教授,都是中央讲的高层次人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势。我们讲引进高层次人才,主要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当然也包括国内还要培养我们的高层次人才,这两个是不矛盾的。海外储备了一批中国人,他们属于高层次人才。我想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爱国心。因为他们完全可以在外国工作,可以不回来。但是这颗中国心强烈地促使他们想直接投入到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来。就像1949年前后,一大批的知识分子像我们非常熟悉的钱学森、钱三强、华罗庚,这样的大科学家,在美国,在国际上都是占有很高地位的科学家,他们都要回到新中国来。新中国当时是非常贫穷的,国民党留下一个烂摊子,他们所以要回来,因为光明,因为新中国光明,因为共产党领导。我觉得现在这个形势有点像那个时候。大批的留学生都想回来。因为中国现在这么强大,在国际上的地位这么好,大家觉得这么有希望的这样一个国家和民族。所以大批的留学生想回来。第一点我想主要是他们爱国。第二,我觉得他们有一种奉献精神。我想绝大多数人回来不是说要想来当个什么官,或者想赚多少钱,我想主要是奉献。他们觉得要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的一切。第三,你要有一技之长。你一定要在某一方面有专门的技术、专门的知识,我想这样的话,就可以为我们国家服务了。我想人才大概是这三方面。

[主持人]您讲到现在回国创业的人员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您认为我们应该重点吸引哪些留学人员回国?在政策上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支持?

[王志珍]我觉得国家对于留学人员的政策是越来越加强了。我自己当年回国的时候,我所在的是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我回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室。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得非常好,现在也是国家每一次评估得优的实验室,有几位老先生在那里,老科学家主持的,他们非常支持我。现在情况越来越好,现在年轻人归国,国家给予非常大的支持。在教育系统有“长江教授”,在中国科学院有“百人计划”,在自然科学基金会有“杰出青年基金”。这三个都是对一些优秀人才的特殊支持项目。这些人这些年来成长的非常好,好像都有一个数据的统计。就是多少人已经选为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多少已经成为973和863计划领衔科学家,多少已经成为在自己本单位骨干科学家,效果已经非常明显了。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因为我们国家发展的需要,回来的这些年轻人都非常优秀,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加优秀的,帅才级的,我们可能有很多将才级的,帅才和能够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这个战略科学家是要有大量的经验和他自己有重要科学贡献的基础上,才可以成为战略科学家。所以这些战略科学家的要求就更高了,不仅有具体的科学贡献,而且能够站得非常高,从一个国家和民族以及全世界的发展来看,他可以给政治家提出科学发展上的战略性意见。所以,中央提出引进高层次人才,是非常及时的,而且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非常匹配的措施。当然,现在还没有正式的文件,但是已经有很多的信息,就像中国科学院从今年开始,几年当中,可能要有几百位的高层次人才。我相信几年以后,5年、10年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他对我们国家的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会有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

[主持人]我们也期盼着。您认为国家应该对这些人才提供什么样的条件?

[王志珍]其实国家提供的条件是非常好的。老一代科学家从美国直接回来,他们也认为非常好。我觉得已经非常非常好了。有几个层次:一个就是国家直接给他们一笔开始科研的费用,比如你要建实验室,你要买仪器,你要招聘人才,一般都是几百万。因为他们实力很强,他们可以申请国家各种基金,特别是大项目基金。现在国家“十一五”中长期规划当中有很多大项目,比如专项,还有四个基础研究的计划,国家都是付出几亿和几十亿的钱,所以他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钱。另外国家非常注重仪器的设施平台,就是国家花一大笔钱,造一个平台,比如说我是做蛋白质科学研究的,我们国家就会花十几亿,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建造两个大平台,这个平台里面包括几乎所有的蛋白质科学研究要用的大仪器,而且向全中国开放。所以全中国的蛋白质科学家都可以到这个平台上去工作。当然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你都可以去工作。对这些领衔的科学家,这些平台就是他们工作的最好的支持。另外在生活上也为他们提供很多方便。因为他们比较年轻,他们的孩子可能还比较小,对他们孩子的学校、双语教育、住房问题等等都是给予非常好的条件保证。

[主持人]就是没有后顾之忧。另外,网友朋友还比较关注科技投入的问题,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现在科技投入资金像王主席刚才介绍的是越来越可观,但是我们觉得科技产出有点低。觉得有些科研经费是走了“人情费”、“腐败费”。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待?

[王志珍]首先我要强调的就是国家对于科学技术的投入逐年都在增加,去年大概是1.5%,有的人说,那些发达国家都是百分之好几,我们差的还比较远。我们希望能够更好一点,现在达到1.5%,我是这么看的: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可能任何事情都去和美国比。美国发展了多少年,英国发展了多少年,都是几百年才有了今天他们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才几十年,真正的发展才30年。因为我是有比较的,我跟自己刚刚参加研究的时候——上世纪60年代相比,我觉得现在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科学技术的投入也是一个成倍成倍的增加。所以我觉得是相当好。我不能说非常非常好,因为这个事情不能绝对。我认为已经相当好了。我可以举个例子。我们以前订一个试剂,来的时候已经一两年以后了,我都忘记自己定的了。所以这是非常难、非常少的。但是现在你可以到全世界订你需要的东西,一个星期就可以到,或者一两个月,大型仪器可能稍微长一点,因为你自己要和人家讨价还价等等。所以我认为,形势的发展是非常好的。我认为,已经是很好了。我问过我周围非常活跃的年轻人,他们刚从美国回来,我都问他们,回来以后高兴吗?绝大多数都说非常高兴。我问他们钱够用吗?他们都说够用。这都是很真实的。当然这是没有底的,还可以更多。特别是我们的“十一五”中长期规划,国家花的钱是非常非常多的。但是现在也有这样一个问题,从我个人来看,钱相当多,说实话,我对谁都这么说。这么多的钱,在基金的分配上的确是存在问题的,是不尽如人意的,这当中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我们在科学技术的管理方面去做很多改革,要去思考很多问题,怎么使得这些基金的使用能够非常合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中国科学家的积极性,不要只在比较少的人手里,我觉得的确需要做很多事情。你刚才说的腐败现象,我听到的也是有的,因为整个社会也有这个情况,科学界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世外桃源,它也会渗透到里面来。这些情况是有的,但是我们的确是要非常重视。因为每1分钱都是中国纳税人的钱,劳动人民的血汗钱,,每1分钱都要用好,的确有很大的余地进行改革。我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过的问题,通过九三学社这个渠道加以反映,另外我现在在政协工作,我也有机会向中央负责同志反映这些情况。另外我自己还在一线研究,我自己还带着学生,我还参与很多学术活动,所以这也是我在这方面参政意见的一个优势,或者说有利条件。

[主持人]下面一个问题是网友问到,您作为科研工作者,您觉得一个科学家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科学家应该一心研究科研、教学,还是与此同时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您觉得这两者能不能统一?

[王志珍]我们一定要多多地去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操、爱国心,以及他们的奉献精神,就是我刚才前面讲的,一个是爱国;一个是奉献,这是首先要的。我想作为科学家,这两个是很重要的。科学家是要很专心的。这个奉献就是对科学的奉献,也可以说是对我们国家的奉献,因为我们是在科学研究的具体的事情上去为国家的发展做奉献。常人看起来,科学家的生活很枯燥,很没有味道。我碰到很多同事,他们的孩子就说父母亲太辛苦了,不愿意做这个事情。但是对科学家自己来说,我可以说这是一种兴趣。他从小就喜欢做这件事情,以后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甚至于有的人从小学、有的人从中学,从中学到大学,到以后,就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很多人说你怎么这么用功啊?我说我没有用功,这是我的生活习惯,我生活就是这么安排的。从兴趣形成习惯,所以他就非常专注。跳芭蕾舞的人不也是吗,他一天不练习就跳不好,就不可能成就到那种高的水平,对科学家也是这样,他必须非常集中心思在那里思考他的问题。我想这也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了。

[主持人]您是说热爱科学,如果能和爱国再统一起来那就是很好了。

[王志珍]我想科学家是要爱国的。因为我们的老一代科学家,举多少例子,我们九三学社有过100多位院士,当年早期的九三学社社员,很多都是大科学家们,像周培源这样的大科学家。我自己觉得,他们应该是我的榜样。

[王志珍]还有一个问题,我还没有直接回答你。就是科学家首先要专注于他的科学研究,一定要迷,就是你要专。要迷恋,要钻研,要坚持,你才可能做一点点事情。每个人贡献不一样,但是在你自己工作的领域,你做的题目上,你要有所发现,你要有所解决问题。你是必须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要非常钻研、非常迷恋,要有坚持才可以。这是我们的本份。但是,从另一方面,我觉得科学家是有责任的。他有社会责任,因为你做科学,有的人说等于是玩科学,就是你做那件事不是有人逼着你做,不是我上班在那里做,而是我自己喜欢,我等于像玩一样,有的人就说,科学不就是国家拿了钱,让你玩吗?这是一种非常潇洒的说法。我们这么贵的仪器设备,这么贵的消耗,国家给知识分子现在的待遇也比以前大大提高,实际上都是拿着老百姓的钱在做事情。所以你一定要对社会有回报,如果你是做基础研究的话,你要有很好的发现,你如果做开发研究或者应用研究的话,你要有很好的解决国计民生和国防科研当中很多问题。同时我觉得科学家有一个责任,就是你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做出贡献,所以要以不同的形式去做科普的工作。我想这是很重要的。中国科学院就有一个委员会,就是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我们有一个院士论坛,就是院士到全国各个地方去给学生,甚至于是中学生讲科学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工作。我自己也曾经给中学生去讲过课,我不大会讲,但是我力图去讲这些问题。我自己也提倡过,我们的学会,你知道中国科协下面有一二百个学会,这些学会每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学术交流会,我也积极提倡,学会开会的时候,集中了一批科学家,在某一个领域当中的学术交流。这些科学家,要自己去找机会给当地的大学生、中学生做科普报告,这是我们的义务。我曾经和中国科协的主席韩启德写过一个报告,我觉得应该提倡学会在举行活动的时候去做科普报告。这样使得中国,特别是边远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和中学生能够和中国最好的科学家直接见面谈科学问题,他们可以直接交流。每次报告以后,我一定要让主持人给我留很多时间,和这些学生直接交流,他们可以提非常多的有趣问题。我相信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我自己当年就听华罗庚的报告,因为他是我们的副校长,我就觉得我受益一辈子,他有一句话,他问我们,书是越读越厚还是越读越薄?我们说越读越厚,他说应该越读越薄,因为你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去体会你念的书里的精华,提炼提出问题,甚至于要有所发展。所以应该是越念越薄,越是精华的东西,这是经过你思考、加工的,这个问题我永远记得,所以我讲课的时候都会讲华先生的这句话。

[主持人]王主席,下一个问题是网友问您,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加入九三学社的?

[王志珍]我刚刚加入九三学社也没有非常多的认识,但是我就知道科技界的那些德高望重的大科学家,很多很多都是九三学社的社员。第二,我周围,比如我的老师邹成鲁先生也是九三学社社员,他的很多学生也是九三学社社员,所以我作为一个学生,我自然觉得我应该也是九三学社社员。因为在科学技术界,在科学院那些德高望重的大科学家、老科学家,其中的很多人是九三学社社员,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主持人]是他们吸引您参加?

[王志珍]我觉得九三学社提倡爱国、民主、科学,这也是我自己的信仰。

[主持人]下面一个问题是网友提问,觉得今年的全国“两会”马上就要到了,九三学社中央有没有准备好的提案或者议案,能不能在这里和网友朋友们说一说。

[王志珍]这件事还没有最后定下来,九三学社中央的有关部门有一些考虑。我们的问卷可能会作为课题组的一个考虑。但是现在具体的题目可能还没有最后定下来。主要还是会根据这次问卷的分析得到的数据。

[主持人]我们期待着在全国“两会”上能听到九三学社中央提出的好的提案。感谢王主席和我们分享您精彩的言论。各位网友,今天的视频访谈到此结束,接下来王主席将和各位网友进行文字交流。谢谢,再见!

[王志珍]谢谢。

[大荷叶]请问九三学社的主要纲领是什么,怎么能加入呢,有些什么条件?

[王志珍]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中高级人士为主的政党,如何加入呢?也并不一定完完全全你必须在科学技术领域,或者教育领域,但是绝大部分是这样。因为九三学社有很多地方组织,所以如果你有这种美好愿望,你就可以去找地方的组织,他们会告诉你,有一些具体的程序就可以加入了。

[迷糊经济]当前科研机构都是事业制单位,大多数存在着官场化的作风习气,比如排斥异己重用身边人等等,对科技创新极为不利。请问如何消除?

[王志珍]当然科研机构有不同的级别,比如说,中国科学院就是国家进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的单位。其他还有各级科研机构,各个省和市都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官场化的作风和习气,比如说排斥异己重用身边人等等,我认为这点在中国科学院还没有这种情况发生。当然既然你提出这个问题,可能你接触到这种情况,中国科学院是所长负责制,所长是如何任命的?就是要广泛吸收科研人员意见,一般所长本人在科学研究上要做得非常好,我们的所长就是一位非常年轻的“海归”,非常投入,做科学研究做得非常好,他要做本人的研究工作,还有全所的科研工作。我们现在的人才就是你能够吸收的人员都需要竞聘,你来申请这个岗位,比如说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这些都需要进行申请,申请时有一个专门委员会,由教授组成。他们会来进行评比,看你是不是符合研究所的发展方向,以及你个人的成绩和你研究的能力,根据这些来评比,委员会来看你是不是可以,不是说所长要你就要你,一个不好的研究员,我们要你干什么。所以,我们研究所来看,这种情况还是没有的,这是我接触到的,至少中国科学院是这样,当然我也并不完全排除个别情况。

[封还是不封]王主席:请对奥巴马的演讲发表看法。

[王志珍]我现在还不想对这个问题提出很多的看法,因为首先我对他的演讲英文还没有好到完全可以像听中文那样。第二,因为今天要来做访谈,我还是听了一下,因为我觉得这很重要,而且我还希望在今后的时间去看一下全文。但是至少有一点,这已经吸引全球人,对这一次美国总统竞选,我想这次美国人民赋予这样的热情,给予这么大的希望,在美国历史上也是少有,200万人在零下七八度的情况下,大家主动想去听,去看他的就职演说,据说华盛顿所有的旅馆全部爆满,我现在只想说,美国人民在这种情况下,包括政治、经济等等情况下,对他们的新总统给予极大希望。我希望他们的愿望可以实现。

[强大国若烹小鲜]请问嘉宾,作为一个民主党派,请你谈谈对“民主”的理解,谢谢。

[王志珍]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不一定可以回答得很好。我觉得民主历史发展和背景都不同。因此对民主的理解都不同。中共中央最近的一些会议,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不同场合的讲话,尤其是改革开放30周年的讲话,含义非常深刻。我一直觉得,即使再多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觉。胡锦涛总书记半年前到人民网上跟各位网友见面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么亲切地跟网友直接交流意见,这是我们国家政治上民主非常好的体现。特别是政协,我可以举几个例子。大部分的民主党派都是在抗日战争后期成立的,因为国民党搞独裁,蒋介石要搞自己的“伪国大”,所以我们当时就反对,这使很多民主人士都起来。等到抗日战争胜利了,他们就说,我们这个党派是不是就可以不要了呢,但是毛主席说,这些民主党派不但还要要,而且要一直存在下去,而且长期存在下去,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我们的民主。毛主席还讲过,我们要说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万岁,但是资产阶级不要万岁了,就两三年就行了。所以我觉得通过新政协的成立,就是共产党希望得到民主党派和广大爱国人士的监督,要不然就不需要政协了。

[茉莉姐姐]问问嘉宾,民主党派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因为我们的党是那么的英明伟大。

[王志珍]中国共产党是英明伟大的,绝对是这样。但是为什么还要有民主党派呢?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们有八个民主党派,这八个民主党派都是有自己政治纲领的,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当初成立时就非常坚定。但是为什么还要有呢?我觉得这也是共产党英明伟大之所在!执政党很需要其他民主党派监督,八个民主党派可以代表它们所联系群众的心声,可以向共产党反应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我想举几个例子,当时九三学社成立时,在1945年,毛主席到重庆国共谈判时,许德珩先生就与毛主席谈到这个问题,毛主席就鼓励他说,你们应该搞成一个永久性政治组织,后来许德珩先生说,我们人数太少了,可能搞不成气候,毛主席说人数不少,人数少不要紧,你们都是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我想这句话就可以说,民主党派都是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所以毛主席是鼓励这些民主人士成立民主党派的。后来到了建国初期,大家觉得民主党派是不是可以取消了,九三学社也想解散,后来毛主席要求中央的领导同志转达不同意九三学社解散的意见,一定要九三学社继续保存下去。最开始是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到1982年时,又增加了八个字“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相互关系的16字方针。这也代表共产党的英明伟大之处,它需要这些民主党派对它实行监督,大家就是这种“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关系,所以毛主席说,“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万岁!”。

[铁饭碗时代落幕]请问嘉宾,您认为院士头衔终身制合理吗?一个90多岁的人还是院士,还招收研究生,符合自然法则吗?

[王志珍]院士终身制怎么来理解?我认为院士是一个学术方面最高的荣誉和头衔。80岁应该说就是资深院士了。当然他可以永远是院士,不能说随着年龄就变得不是了,但是问题是,他自己所站的位置是什么。一般来说,我们的院士首先要有一个责任,就是要培养、推荐、鼎力相助年轻一代,让他们成才;第二还要力所能及去做工作。有一些院士身体还比较好,即使是80岁还可以做一些科学研究,这些都是视个人自身情况来进行的。他们力所能及都在做一些科研工作,这些都是可以的。这个头衔不等于终身制,就是荣誉可以是终身的,但是做的具体工作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襟匹照]王志珍副主席:中科学院60年无缘诺贝尔奖,却研究出来三聚氰胺,,是怎么回事? 三聚氰胺的研究者该不该追究责任?

[王志珍]这个问题有一点讽刺性。我觉得诺贝尔奖这个问题大家都非常关心,我认为,不必有这种情结。有没有诺贝尔奖在一定层面上并能够说明所有的问题。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支持力度也大了,我们有很多人才了,我们的科研环境宽松了,我们的科研气氛正派了,自然而然会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来,在某一个时期就会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是把当前每一件事做好,这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不要刻意要求。至于你说的三聚氰氨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这件事出来以后,我当时非常惊讶,因为我知道我本人是搞蛋白质的,蛋白质浓度的测定是有很多方法的,当年在念大学生时,很早时我们就念过蛋白量的测定是一种非常传统经典的方法,为什么这种方法到现在为止还在用它测定牛奶里的蛋白质,我当时比较惊讶,还问了很多人,为什么要用这种传统经典的方法来测蛋白质的含量?后来听说,因为我当时正好在食品公司,他说其他的国家也是用这种方法,但是别人用这个方法是老老实实去测,但是我们是动了歪脑筋,用三聚氰胺来代替蛋白质,我认为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是一件丑事,结果搞得大家对现在的食品,甚至对更广大一点,就没有诚信了,我想对这件事上,我们要好好吸取教训,不但是在科学界,在整个全社会,都要讲究诚信,无论水平高与低,诚信是第一条。所以我认为是要追究的!

[迷糊经济]嘉宾:你如何看待行政官员到科研机构任正职的问题?

[王志珍]中国科学院的院长和副院长、所长这一些,以及科学院的局长,基本上都是科研人员,从科研人员里挑选出来的。科研人员挑选出来以后,认为这些同志比较适合于做管理工作就可以了,我想这些局长们是科研人员里比较适合做管理工作的人,肯定不会让我去做科学院哪个工作,因为这个职位适合他们。我们的科研院长都是非常优秀的、杰出的科学家,很多都是院士。他们很可贵的一点,白天要做管理工作,晚上节假日都在自己的科学室里进行研究,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经常在很晚时在实验室里碰到一些同志,就是因为我们很晚回家,他发表的文章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章。所以科学院里这似乎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也许在高校里,可能会有一些情况,但是这种情况我并不是非常熟悉,但是也有很多科学家,比如说我们的裴钢教授。周院士是北大的校长,他们都是当了院士以后才当了校长。

[纯情小牛牛]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您如何平衡科研工作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关系?

[王志珍]因为我是女科技工作者,所以我平常在很多地方和大家交流科学问题,或者和科学有关问题时,都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不仅是我,中国有一大批杰出的女科技工作者,现在我还接触到很多年轻的女科学工作者,我们知道,我们国家最近有欧莱雅资助的一大批青年女科学家的奖项,所以我参加了几次以后,我也接触了这样的青年女科学家,现在中国科协有一个女科技工作者协会,这是最早在1995年世妇会时成立的,曾经这个工作比较淡薄,最近两年我们又重新恢复了这个工作,而且把它扩展到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中,所以我们就讨论很多女科技工作者的情况。可以这样说,因为科学研究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的确如此。必须是非常迷恋,非常投入、需要奉献和坚持。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天对任何人来讲都只有24个小时,你要做这个事以后,其他的事必然要减少,所以对传统社会中的女性要担任比较多的家务,那些女科技工作者就显得更加辛苦,这是必然的。但你一定要做出牺牲,这对每一个女科技工作者都是这样,你一定要在自己的个人家庭生活上,会做出一些牺牲,你更多的精力是在自己的工作上。 当然这不是绝对矛盾,你要如何去安排,当然要得到家庭的支持,我们很多女科技工作者他们都能得到家庭、父母、甚至孩子们的支持,得到他们很多理解。传统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作为每一个女同志,她们肯定有自己的爱好,喜欢去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但是如果你选择了,你走上科学研究这条路时,你必然要做出自己的牺牲,但是这会非常愉快,家庭也是非常愉快的。

[王志珍]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和各位网友进行交流,刚才大家给我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希望将来还有这样的机会再跟大家进行这样的交流,谢谢!